杨以涵教授九十寿诞华电盛会

发布日期:2017-06-28 信息来源:丹华昊博


什么是大家风范?


        有这样一位老教授,他谦虚、认真,在事业领域里一直在追求着完美,在别人眼中无疑已是泰斗与大师级的人物了。而他却告诉你:“教师和学生应该成为朋友,最要紧的是要爱他们。你得热爱自己的工作,用你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不要让他们在这学到不好的东西。”那朴实的语言,平和的语气,缓缓道来却能让人受到深深的感染。


老教授不是别人,正是我校德高望重的杨以涵教授


转自华北电力大学杨以涵教授90岁寿辰学术研讨会

杨以涵教授

        杨以涵,1927年2月出生,辽宁铁岭人。194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电机系。1950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读电力专业研究生,1952年研究生毕业,随后留在哈工大任教,1961年调往北京电力学院,直到2008年离休。1979年被评为教授,1984年被评为水电部特级劳模并被聘为终身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电机电力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电工学科组成员、组长。


        1970年,杨以涵教授解决了“8”字形绕组电流分布的理论问题,为我国第一台大容量“8”字形绕组电炉变压器的设计奠定了基础。1976年提出防铁磁谐振电压互感器方案,在生产中已推广使用。由他提出并在他指导下完成的“小电流接地系统微机选线装置”及“发电厂和变电所操作票开出专家系统”等成果在生产中已得到推广应用。


        作为我国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治学严谨,求实创新。从教近70年来,始终如一地致力于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在发电机快速跟踪同期并列、电力系统稳定、广义无功功率、电力系统智能调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汽轮发电机快关汽门、小电流接地选线、光学电流互感器等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电气工程领域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我国电力教育、科研事业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逢春桃李三朝好,若遇先生好百年

        二〇一七年农历二月初七,正值杨以涵教授九十寿辰,杨以涵老先生昔日的学生、校友和师生们共同参加“庆贺杨以涵老师90寿辰学术研讨会”。


        作为杨以涵教授昔日的学生,小电流接地选线研发工作的继承人,北京丹华昊博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砚女士早早地便赶赴杨教授的家,接杨教授去往学术研讨会,全程陪伴杨以涵教授。

杨以涵教授

DHHB董事长李砚女士接杨以涵教授出发


        杨以涵教授大半生耕耘在华电,至今已桃李满天下。昔日的学生,当代的校友,均自发的奔赴现场,为老人家送上寿辰祝福。


        研讨会上,杨教授给予学生寄语,现场气氛浓烈。

杨以涵讲话

杨以涵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虚怀若谷的杨以涵教授

        有些人真的一辈子都在做他自己热衷于做的事情。“将选线技术的研发工作进行到底!”这不仅仅是杨以涵教授提出的口号。


        他从1985年开始研发的“小电流接地选线”技术,局限于当年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并不成熟、完善的时期,被许多人很简单地模仿、转让。那时的人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杨以涵教授,还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概念,这种照猫画虎的结果,是导致全国出现了一个应用高达八千多台的高峰,问题当然很快就随之出现了。


        90年代末期,许多电力单位反映“小电流接地选线不行了、不好使了。”面对用户的质疑,杨教授没有回避,相反杨教授挺身而出,进行了小电流选线技术的第二次研发。

杨以涵教授实验

        2000年,他们为此成功地申请了国家自然科技基金。丹华昊博投资建设了国内第一个1:1的10kV高压物理模拟实验室。就这样,老人仅带着一个研究生,专心致志埋头扎进了实验室。每天要做几百次实验,先后做了上千次的实验。


        带着用疲惫与汗水换来成功的实验数据,在一次次无奈地碰壁后,他们终于在丹东电力局找到了敢于共同承担风险的合作伙伴!他太执著了,一定要亲自看到自己成果的应用数据。他对自己说:“生命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不干就拉倒了。干,就彻底解决问题。”


        四年多的时间里,现场的故障录波从100多次到200多次,选线正确率达到96%。而那4%的故障未选对,经过剥皮查找原因是接线错了。这时的老人放心了,他可以在任何场合告诉所有人:“小电流接地选线有把握使选线正确率达到90%,剩下的10%可能由于硬件问题或者管理问题,也可以迅速地把问题所在告诉使用方。”


        如今,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经过几代的升级,已在全国各地广泛使用,金属性接地选线准确率100%,浸透着老人一生心血的小电流接地选线,前景是灿烂的。

老教授的宏伟蓝图

        杨教授如今90岁的高龄,但提到小电流选线却毫不含糊。杨教授勉励李砚女士,让我们不要满足于现状,向着国际目标迈进,应用互联网+和云技术实现小电流选线技术的再次飞跃。老教授的创新思维总是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鼓舞。如今,我们正在努力的做这方面的研究。秉承老教授毕生的心愿,将选线技术的研发工作进行到底!

寄语

        杨教授从教六十七年来,传道、授业、解惑,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作为电气工程的泰斗,杨教授德高望重,一直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不断创新,硕果累累,为国家的电力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正值杨以涵教授九十寿辰,让我们真诚地道一声:杨教授,生日快乐!


        期待在下一次杨以涵教授学术研讨会的精彩呈现!